style

湖南科技学院:强化文化育人 让非遗文化进课堂

07qa67m8000-7sbn

    “同学们熟不熟悉这些字呀?我们来一起读读看。”这两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普及课正在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的教室里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走进大学课堂,菱形字体、独特的读音,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课堂上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听讲,课后围着老师问这问那。“女书真的很神奇,形体、读音都很独特,女书歌谣唱起来也好听。”张同学课后说。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湖南省永州市,位于南岭走廊的核心地段。这些年,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依托南岭走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挖掘地方文化,构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育人体系。

为了突出人文素养培育,培养复合型加个性化的人才,学院以南岭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为抓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全面融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构建出“高校与地方联合、专业与通识结合、素质与能力耦合”的“三合”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为了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学生不仅课堂上学习,还在课外活动中实践。学校设立卓越教师班、经典阅读会、创意写作坊等特色班,通过日常训练加学科竞赛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一起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此外,学校还依托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提倡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依托科研项目开展教学,在校本科生进项目的比例高达45%。依托西山文学社、大隐剧社、志愿者服务团等社团,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瑶文化研究、女书研究、永州摩崖石刻研究、舜文化研究、南岭走廊语言研究……学校通过打通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隔膜,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五年,该专业立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瑶族神话集成》《文字书写与性别群体:湖南江永女书群体研究》等著作20多部,形成了课内与课外共荣的局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嘉伟 通讯员 贡贵训)